为了特殊儿童赢得未来
——厦门市心欣幼儿园医教结合见成效
本报记者 熊杰

“这几天孩子讲话越来越清楚了。”近日,家住厦门市翔安区的易女士给记者讲述了孩子在厦门市心欣幼儿园的变化。
心欣幼儿园是全国首所医疗康复与教育结合的公办特殊幼儿园。它是幼儿园,也是一所小医院,孤独症、智障和脑瘫等特殊儿童在这里既能上学,又能接受治疗。这个“全国首所”幼儿园到底积累了哪些经验?
医教结合,综合手段让孩子正常上小学
“孩子做听力检测,不用去专业的医院,在幼儿园就能完成。”易女士的儿子是一名听障儿童,她说,幼儿园有专业的医学院毕业的听力师,还有各种检测和治疗设备。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康复,现在孩子不仅能听清楚了,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在心欣幼儿园,像易女士的儿子一样,所有的孩子既接受普通学前教育,又接受专业的康复与治疗,且全是免费的。
“严格来讲,我们幼儿园也是正式的医疗机构。”心欣幼儿园园长陈军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的治疗室,这里有言语评估仪、听力筛查等专业设备,让人顿感像走进了医院。
医生双手扶住一个孩子,指导孩子在梯背椅上反复练习,这是记者在运动康复室看到的情景。“这可以帮助孩子训练手部和腿部力量,目的是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康复医师陈梦思介绍,这里给孩子训练的方法很多,除了运动,还有言语、音乐和绘画治疗等,提倡的是综合康复。
心欣幼儿园是在厦门市残联数十年康复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孩子140多个。教育和医疗业务分别由市教育局和市卫生局指导。在这里工作,评职称既可以走医生系列,也可以走教师系列。幼儿园有4名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现在都取得了教师资格证。
陈军介绍,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就是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小学,能融入社会。
混类混龄,家长也要“唱主角”
在心欣幼儿园,记者见到很多班级都实行混类教学。有的班级里,同时存在听障、智障、孤独症等多个类别的儿童,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大中小”班级之分,实行混龄教学。
传统的学前特殊教育,很习惯于将有同一缺陷的孩子编在一个班,认为这有利于统一施教。但是,陈军认为,好的分层教学更有利于孩子发展。只有合理充分地发挥每一类孩子的优势,才能培养他们融入正常社会的能力。
在实验(1)班,记者看到,听障、智障、孤独症这三类孩子,开心地和老师一起玩“钻山洞”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听障孩子、智障孩子在沟通上表现活跃,课堂十分有趣。到了美术课上,孤独症孩子静心而专注,动作精细,成为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
除了“朋辈教育”,幼儿园还注重家庭康复。“家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我们起的作用。”陈军说,孩子的康复与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家长也要“唱主角”。外聘专家开讲座时,来听课的不仅有专业教师,还有孩子家长。
厦门湖里区的钟女士说,在确诊儿子有孤独症时,内心曾经历过焦虑、愤怒、烦躁,但在接受了积极心理学的培训后,自己的心态慢慢好起来了。
“没你想象的那么痛苦。”采访中,老师们都快乐开朗。他们说,看到听障孩子能开口说话、能到普通学校上学,脑瘫孩子能基本生活自理,那种开心,不亚于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课程建设,每个孩子一份课表
小翁2016年9月开始到心欣幼儿园就读。当时,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他患有脑损伤综合征后遗症、听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还伴有刻板的孤独症行为。小翁刚入园时与他人没有目光对视,眼神飘忽。
教师和医生对小翁进行综合评估后,提出的康复建议包括:佩戴助听器、增强交流动机、提高认知能力、手部动作训练等。幼儿园还请家长、老师和医生一起讨论方案,从独立端杯子喝水,到最后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一一制订康复和学习计划。
几年下来,小翁进步很大,各项能力已经接近正常孩子。现在,幼儿园和家长开始为他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准备。
心欣幼儿园对所有孩子都像对待小翁一样,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课程,一人一教案、一人一课表,因人施教,幼儿园还以一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实施课程。记者看到实验(1)班的“一日活动安排表”里,有言语训练、听觉游戏或沟通游戏,还有认知、语言、运动、艺术、小组或个别训练等内容。这些活动与课程,既与普通幼儿园有共同点,又专门针对特殊孩子的需求。
这些年,心欣幼儿园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和研究基地,不断提升教育康复人员专业水平。大学教授来开讲座,成了幼儿园的常态。幼儿园每年还要组织两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训。
“国外研究已经证实,对特殊儿童而言,幼儿时期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最好,现在多付出一分,未来少付出十分。”陈军认为,现在的付出是在为孩子赢得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2日第一版
|